"温州人为什么精于经商致富?"刷屏网络 作者是温州人
这两天,一条关于“温州人为什么精于经商致富?”的问题和答案刷屏了社交网络,引发众多网友热议。这一看似平常的问题早在一年多以前就有人在知乎上提出,当时并未引起太大的反响。问题的发酵源于知乎网友“饱醉豚”在上周四所做的一条8000余字的长文答案,很快得到1030个赞同跃居榜首。知乎上的原问题浏览量也飙升至246387 人次,相关话题关注者高达6762636人。包括《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畅销书作者王佩等大V也纷纷转发。不少网友也关心起“饱醉豚”这一ID背后到底是谁。记者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饱醉豚”本人,解析热帖背后的故事。
>>>对话
饱醉豚:
虽然身在外 依然温州心
记者:你本人有来过温州吗,或者有什么契机让你对温州的历史、人文甚至地理变迁等情况这么了解?
饱醉豚:我是温州人,虽然多年来一直在外地,但对血肉相连的故乡感情很深。在外地也经常被人问温州人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经常思考这些问题。
记者:很多温州网友表示,你提及的不少情况是第一次听说。你对温州的了解大多源自于哪里呢,是书籍还是网络?
饱醉豚:一些是亲身经历,比如我小时候就经常逛各种走私货市场,也买过电子表、录音机、西铁城手表等。我还有一些因这些事而栽跟头的亲友。另外我比较关注关于温州的一些资料,偶尔会为弄明白一个问题而上网搜索资料。
记者:其实这条问题一年多以前就提出了,为什么现在想到回答?
饱醉豚:那是因为我最近才经常上知乎。前几年主要在简书网玩,简书网创始人林立是我好友,也是温州人。我在知乎看到这个问题时,觉得很多人的回答跟我对温州的深切感受不一样,所以我也想说说自己的观点。
记者:你本人有没有特别欣赏的温商或者温州人,又怎样评价温商未来的发展?
饱醉豚:我很欣赏大多数的温商,大多数温商做事踏实,信誉好,经常在无路之处开拓一片蓝海,这种风格,与现在互联网一窝蜂的那种泡沫截然不同。虽然现在温商在最热门的领域并不特别受人瞩目,但是温州始终是商人的黄埔军校,这种温商文化会传承。下一代温州人受过更好的教育,虽然很多移居到一线城市,但是温州作为一个联系的枢纽,依然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再是以温州传统的实体经济为核心,而是以早已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温商为核心建立各种合作关系。
记者:我们将帖子转发到微信,一天的阅读量就超过了20万,之前有想过会引起这么多人的讨论和关注吗?
饱醉豚:之前没想到这个问题会引起这么多讨论,我觉得只是很普通的一个知乎问答,而知乎最近的气氛也不“友好”,所以大部分时候我在知乎说话并不是太认真。只是出于对温州的感情,遇到涉及温州的话题,忍不住要认真说几句。
记者:你有看到朋友圈内温州的亲友转发,有没有人直接询问你关于帖子的内容呢?
饱醉豚:简书网友告诉我这篇文章在温州好友圈转发好多次。我本人的好友圈本来就很少温州人,毕竟我不想让亲友看到我在网上说太多可能与他们价值观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并不想让熟人知道。虽然很多人可能会支持我这篇文章,但是读到我别的文章可能会骂我。所以我其实是很不愿意真名现身的,我家人根本不知道我有这个笔名。
记者:你移居新加坡多年,从事什么行业呢?你本人是否也会考虑从商?
饱醉豚:之前一直做工程师,目前的确想做一些别的生意。具体的目标还没确定,之前有尝试着开发了一款付费邮箱和网页分享导航网站。自己从商的话至少在吃苦、节俭、务实方面,会有温州人的风格。温州乡人枢纽的优势也会有,以后若可打造一些品牌,找实体制造业伙伴,或者需要民间融资,温州也都是首选。
>>>相关链接
本土研究者: 帖子引用的部分史实有误
针对这个帖子,记者采访了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副主席、市决咨委委员洪振宁以及资深媒体人、《民国文化隐者录》作者方韶毅等本土文化研究者。洪振宁认为,帖子内容有些表达的意思是对的,但引用的部分史实有误。
A 关于北京大学的“温州学派”
原文:当年的京师大学堂到北大早期,教员就有十几人是温州人,陈介石、陈怀、林损、章献猷、孙诒棫、许璇、林辛、章味三、伦明、周继善,龚寿康、高谊、林公任、黄公起、林涛等,温州人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的教员。
考据:瑞安人陈介石和其外甥林损、其侄子陈怀的确曾在北大教书,林辛任教时间很短。但章献猷(即章味三)是在校办做事,孙诒棫则是在清史馆任职。而伦明虽是陈介石的弟子,但和龚寿康、周继善一样,都不是温州人,高谊则并非北大教员。至于“温州学派”的说法,是胡适晚年对其秘书胡颂平(乐清人)提及的,认为他们是北大里的“守旧派”。
B 关于“温州医学院”
原文:一些学校迁到了杭州和内地,当时温州医学院留着,据说是因为打仗可能需要很多医护人员。
考据: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是1958年8月由杭州分迁至温州而建立的,初名浙江第二医学院。而不是其他学校迁到杭州,独留下医学院。
C 关于“第一桶金”
原文:温州人的经商精神,其实起源于1976年开始的走私。
考据:1946年前后,温州人大量涌入台湾做生意,那时是说“要想翻,去台湾”。两地贸易让敢于冒险的温州人获取第一桶金,何朝育先生就是一例。
D 关于“第一条私营铁路”
原文:温州要造铁路(这是孙中山的东方大港计划里一条重要铁路,只是晚了80年),中央说政府不给钱,于是只好私人筹资,成了全国第一条私营铁路。——中间有很多南怀瑾的股份。
考据:南先生让他学生帮助建的其实是第一条合资建造的铁路,不是私营铁路。另外,在1916年5月17日,当时的中华民国交通总长曹汝霖与美商裕中公司及西姆斯卡来公司签订建造铁路借款合同(后于当年9月30日修正重签),其中一条是杭州至温州的铁路,这比孙中山1922年建国方略说温州铁路早了好多年。
>>>“饱醉豚”简介
1970年出生于温州,多年后移居新加坡,曾出版《新加坡那些事儿》一书,“饱醉豚”为其笔名与网络ID,一度活跃于推特中文圈,微博与知乎头像均为日本电视剧姿三四郎剧照。曾在温州一鞋厂担任过设备总监、生产经理,及副总经理,也在高职院校当过老师,后在一跨国公司担任亚洲总公司技术研发工程师,目前自主创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