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的收入低,消费水平太高
有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挺优秀的,在温州一个企业工作,平时9000多的工资,一年满打满算大概15万元的样子,而且似乎就上不去了。他有个小孩,房子还在按揭,老婆的工资更低,干脆就不请保姆自己照顾孩子了。
他找我聊了很久,问要不要换行业,要不要创业,怎么突破这个收入的瓶颈。
“你都三十多岁的人了,谁还愿意给你重新学习的平台,还能保障你的收入?”
“你现在家庭的现金流都紧张了,怎么创业呢?”
他后来默不作声了。我们各自刷了一会儿手机。他突然说道:“也怪我没做好职业规划吧,这就是命吧。”
我感觉自己话说重了,就安慰道:“也不能全怪个人,在温州这边工作,20万以上的都算高薪了,很少的。这是城市环境决定的。”
我大部分的同学朋友都在温州、杭州这两个城市,在我的印象中,在温州20万元都算高薪了,在杭州起码要50万元,而50万元如果放在阿里、网易等杭州的大公司里,又根本算不上什么。
我有个很好的兄弟,当年毕业了我回温州的银行工作,他在杭州的大华股份工作。我们每年春节相聚,都会比较一年的收入,发现差距越来越大。第5年的时候,他收入已经超过40万元,甩开我几个档次了。我向在杭州一家银行工作的同学打听行情,他也收入也30多万了。
那时候,我才开始认真思考城市不同导致各方面差距的问题。
现在一些知名企业,去浙大开宣讲会,给应届生开出的月薪很多都一万以上了。
一个城市的薪资水平,是由大量的知名企业和大量的名校毕业生带动的,才有形成人才的聚集效应。
温州本土没什么名企,也没什么名企把重要的分支机构落户温州,来温州高校开专场宣讲会的名企也几乎没有。
温州的上班族的待遇,基本上不如公务员、银行的待遇。
所以哪怕机关体制、银行体制迂腐,但是还聚集着在温州算是不错的人才。
回到这个朋友,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就15万左右,撑起一个需要按揭和小孩的家庭,怎么会不累呢?那些收入更低的人呢?
我们印象中,温州人有钱人是真的很多。我以前在银行,一些没有正式编制的同事,就是住着300万元房子,拿着3000元工资的类型;也有开宝马上班的,工资只够付油费。
我也不知道他们家里的钱都哪里来的,做生意?炒房?也许吧,他们出生在城里,父母也懂得经商,也是他们的福气。
不过这些似乎都是上一辈的事情了。
温州的80后、90后,虽然学历大大提高了,但是赚钱的能力已经远不如父母一辈,或者说,已经错过了那个赚钱的大时代。
我一个温州的公务员朋友,首付也基本上是家里给的,他说自己按揭刚刚好要还到退休的年龄
“那你活到老都在还自己的按揭,你儿子的房子怎么办啊?”
“听天由命啊。”
我一直认为一个30岁的人,拿个万把块的工资,在温州是偏低的,但是理智告诉我,还有更多的人,拿着更低的工资,在这个城市生活。
比如看看官方统计的数据,上半年温州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8626元,平均一个月只有4776元。如果只算工资性收入呢,则还要减半。
你可能会觉得,这里的城镇,包括苍南泰顺那些小镇,所以数字偏低了。但是我查了一下鹿城区2017年可支配收入,全年也才57834万元,与全市平均水平差不多。
你可能说,温州富人多的是啊,不靠工资收入啊。但是温州不靠工资收入的富人家庭占比有多少呢?温州最引以为豪的豪车销量,一年也就3万多辆,相对于温州几百万的家庭算不了什么。这些少数人烘托起了温州有钱的形象,也推高了温州的房价、物价。
而且,一个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不是看你有多少人去创业了,做生意了,而是这个城市,充当中坚力量的白领,以及具备示范效应的金领,拿着多少的工资。% Z* C1 O# |: L) sk7 u
虽然杭州的房价收入比也很低,但是毕竟有着大量的高薪工作机会,让工作的人看到了希望。在我认识的杭州朋友当中,有不少已经像大华股份那个兄弟一样,几乎只靠自己的工作积累,在杭州买房买车了。
杭州的一些创业公司,开出的待遇也不低。比如我在boss直聘上看到一个杭州一家起步不久的新媒体公司,招聘主编,也是25K以上。温州的这些自媒体,能开出8k就不错了。
这些在小公司工作的人,也是指望自己的公司哪一天能成为独角兽,哪一天能IPO。有这样的念想,就有工作的动力。
温州的企业,你在里面,很难感受到蓬勃向上的趋势。企业有效益了,老板也不舍得与员工分享。
杭州那些收入低的人,看到差距,会说:“是我不够优秀吧,还需要再努力。”
温州那些收入低的人,看看周围,会说:“也就这样了,去哪里工资都这么点。”
温州,有着四线城市的工资水平,却有着二线城市的房价水平。
正如我以前说过的,在温州靠老实工作就买得起房,那一定是重大工伤事故的赔偿所得。
所以在温州,从老板到员工,投机心理都很重,赚外快的心思都很多。
我在大的一些城市,跟那些朋友聚会,都是聊他们所在行业,比如金融,比如互联网的一些事情;而在温州,一些朋友聚会,每次都是家常八卦居多,每次总有人问起:“最近有什么来钱快的门路吗?”
所以温州的朋友聚会,我参加越来越少了,学不到东西,还被油腻的习气玷污了。
老板不专注实业,员工不专注工作,企业效益差,员工收入低,产业和人才的恶性循环,就这么持续着(转)
页:
[1]